Friday, January 24, 2014

中產

最近越來越多人話自己好窮,就連中產都好難support到家庭開支。咁到底咩人先係中產呢?

月入7萬剩1500元 中產訴苦


上周施政報告發表後,有家庭月入3萬元的市民致電電台向特首訴苦,埋怨政策未惠及中產;一句「月入3萬都算中產?」迅即成為網上熱話。

有家庭月入7萬元的中產就在網上列出各項開支,指扣除後每月僅餘1,500元,引來不少中產共鳴。

「向下流」趨普遍 有苦自己知

學者指,中產「向下流」趨普遍,表面風光的中產有苦自己知。

當日聽眾潘先生致電電台節目,稱夫妻收入近3萬元,家有雙胞胎,既要供樓又要請傭人,懇求特首協助中產。「中產定義」隨即成為網上熱話,有網民就撰寫「中低產生活寫照」,指家庭月入近7萬元,扣除一家三口生活開支(見表),每月僅餘1,500元,幾乎淪為「月光族」。文章觸動不少網民神經及共鳴,短短3日已有逾千回應。




任職銀行管理層的黃小姐,一家四口居於奧海城,家庭月入逾7萬元,但扣除供樓、子女及家庭開支,幾乎「月月清」。

月入10萬以下 生活「掹掹緊」

「供樓要2萬幾、兩個女返學及課外學習要1.5萬,請工人近6,000元,雙方父母家用近萬元……大時大節使費增加,更要動用積蓄!」

她慨歎,「以前兩公婆會去歐洲旅行,大女出世後就轉去東南亞,細女讀幼稚園後,一年去唔到一次旅行。」她說,今時今日家庭月入少於10萬元的家庭,生活可能也要「掹掹緊」。

其實,各地對中產定義有別,除了財司曾俊華提過「飲咖啡及看法國電影」的中產妙論,亦有指擁有國民收入中位數的三分之二至兩倍,便可稱為中產。若按香港去年第三季個人入息中位數12,300元計算,月入8,200元至24,600元也可稱為中產!

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稱,在百物騰貴的香港,月入3萬元的家庭絕不算中產。

他坦言,隨着愈來愈多就業機會北移,中產人士確有向下流動的迹象,近十多年文職及技術人員的生活質素愈來愈接近基層。
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周永新則認為,中產人士至少須擁有物業,月入則為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的2至4倍,即約2.5萬至4.9萬元。

他指,環球經濟增長放緩,不少國家的中產均向下流動;又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指,5年前約103萬人月入介乎1萬至2萬元,去年第三季則上升至138萬人。


來源:二零一四年一月廿三日《經濟日報》



我想講,其實收入越高,支出就自然會相應提高。因為當你賺多左,就會想買多D野,去多一兩次旅行,甚至想住好D。不過其實最有趣嘅反而係產嘅定義,到底「飲咖啡,睇法國電影」算唔算中產?其實好多基層市民都會去starbucks飲咖啡,而睇電影嘅都唔少(雖然香港比較少法國電影上映),所以我相信呢個定義唔太正確。

如果單單以月入計算,其實明顯對一班交好多稅嘅人唔公平,因為交幾萬蚊稅(甚至十幾萬蚊稅)𠴱班人的確可以好高薪但又冇乜錢剩。你叫佢地唔好洗咁多錢?其實好多時佢地係身不由己。例如有個男人月入7萬,女朋友點會唔叫你買層樓先好同佢結婚?就算女朋友肯放過你,佢嘅父母都未必會放過你。買樓都仲可以當係投資,咁擺酒呢?平平地都二三十萬啦,你7萬蚊人工喎,擺唔夠三四十圍,洗唔夠四五十萬,你估你結婚後真係可以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?

如果以周永新教授嘅計算方法:「中產人士至少須擁有物業,月入則為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的2至4倍,即約2.5萬至4.9萬元。」咁我諗做中產其實都唔係好有錢,做基層分分鐘舒服過做中產。

其實,睇完單新聞,又睇完好多所謂中產訴苦,我就會諗到一個conflict。如果我係特首,我將中產唔夠錢洗嘅問題解決左,咁其實係咪即係將基層市民同中產市民嘅距離拉遠返少少?D人成日話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,咁而家咪加劇左貧富懸殊問題?不過又倒返轉諗,其實貧富懸殊係講緊最有錢嗰班人同最基層嗰班人之間嘅距離,我假設呢個距離係10,咁而家所謂中產市民,我覺得其實同基層嘅距離只有1。

講左咁耐,其實,我想話香港係冇中產的。。。所謂中產,其實係收入比較高嘅窮人。

No comments: